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白沙細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i Sha Hsi Yüeh
作者: 董錫玖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歌舞名。元代大型歌舞曲。又名《別時謝禮》,流行於雲南麗江納西族聚居區。其來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一,西元1253,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渡金沙江,直向麗江進發。麗江納西族土司阿良對忽必烈表示擁護,並幫助他進軍,臨別時將樂曲十章和樂工、樂器贈送給阿良,故名《別時謝禮》。《麗江縣志》、《麗江府志略》都稱之為元人遺音。現在只留下《篤》(序曲),第一章《一封書》(即堪蹉),第二章為《雪山腳下三股水》,第三章為《美麗的白雲》,第四章為《多蹉》(赤腳跳),第五章為《三思吉》,第六章為《勞曼蹉》(即《雲雀舞》)。其中《堪蹉》、《多蹉》和《勞曼蹉》都是舞蹈。麗江納西族老藝人何錫典的記憶,《勞曼蹉》即《雲雀舞》,二人著黑白長袍,腰間束帶,持雙扇,扮作黑白二雲雀,繞場飛翔,曲調比較活潑,舞蹈優美而敏捷,頗有元代風貌。樂器有笛、籚笛、胡琴、箏、胡鈸等。其二:此曲來源於民間,反映歷史上納西族與普米族之間的戰爭。納西族木氏盛時,永寧夷(普米族居住在木里、永寧一帶)來襲,木氏設伏白沙,打敗永寧夷。此曲為悼念死者的含意,名《白沙細梨》,細梨即細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白沙細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