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格的社會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ization of Personality
作者: 林清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個人的人格特徵是社會制約作用(social conditioning)的產物。人格的社會化係指個人受社會交互作用關係及社會文化影響,形成個人人格特徵及獨特自我的過程。
  個人在各類社會團體中的交互作用經驗,影響個人人格特徵的形成。個人一生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與團體中其他成員、團體本身及團體情境等產生交互作用的關係,因而獲得各類團體中的交互作用經驗。這種經驗正是形成個人人格特徵的要素。
  整個社會的文化傳統與文化事實,也影響個人人格特徵的形成。社會在長遠的發展過程中,建立很多核心文化及其他文化規範,要求個人接受或遵從。個人對這類文化傳統,常須接受,並漸漸內化成為其人格特徵的一部分。對於若干可以選擇的文化事實,個人也透過認識、了解、批判與接受的過程,受其影響。人格的發展,絕大部分在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無論個人內化文化的規範、反映社會價值,或修改文化規範,都受社會文化的影響。
  社會學者與心理學者共同認為,幼年時期是人格社會化的關鍵階段。個人人格的發展史,有一大部分是兒童時期的社會發展史。不過,人格社會化的過程是終身的。在兒童時期以後,青年、成年、中老年的社會化經驗都影響個人人格特徵的形成。個人人格的社會化及其社會發展經驗,關係至為密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格的社會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