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鞘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ǎi qiào |
解釋:
動物名。脊索動物門尾索亞門。幼蟲成蝌蚪狀,可以運動,尾部具有脊索和神經索。其後,尾部萎縮消失,脊索及大部分神經索也都退化,而轉化為成體。體成囊狀,上方並有兩個開口,容水出入,並固定附著於岩石或其他物體上。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海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unicate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屬於脊索動物門的尾索動物亞門,牠們的脊索僅見於蝌蚪狀的浮游幼生期,幼生附著後,成體行固著生活,脊索便消失,逐漸發育成具有兩個開口的囊袋狀成體。海鞘成體藉由體腔中纖毛的擺動,造成水流,在咽鰓裂(stigmata)進行濾食及氣體的交換。海鞘在形態上可分為個體型與群體型兩大類,牠們的基本構造相似,但是後者有一共用的出水口和相連的循環系統。海鞘多分布在岩岸或珊瑚礁的淺海地區,但也有少數深海種類。根據科學研究,海鞘體內含有豐富的活性物質,具醫藥用途的潛力。此外,海鞘體內可以累積重金屬或污染物質,可做為環境監測的指標生物。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海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