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瓜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ua Ch´ieh
作者: 劉金吾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 僳族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怒江、麗江、保山 僳族聚居區。有的地方又叫《刮克》,有的因其內容主要表現生產勞動,也有叫《生產舞》的。每逢節日集會、喜慶佳節,或栽插完畢後,群眾都喜歡跳此舞。有勞動模擬也有表現生產勞動中的艱辛和情趣。在怒江州和麗江地區的生產舞,主要表現農業生產中的挖地、撒種、收割、打穀子、背穀子、打猴子等內容。保山地區的生產舞,則主要是表現林業生產中的伐木、改板等內容。《瓜切》的特點為節奏性強、原始古樸、熱烈粗獷。無任何伴奏,但全腳掌踏地的跺腳聲,既成了豐富有力的伴奏,又具有獨特的節奏特徵,一般為手拉手圍成圓圈起舞,手隨舞步自然甩動,在一些特殊表現時,手臂有少許動作和變化,如表現挖地時,就要雙臂高舉用力往下,表現打猴子時,即不拉手,雙手做執火葯鎗或弓弩打猴子狀,表現背穀子時,即雙手扶頭做背穀子動作,腳上動作和節奏則變化不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瓜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