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砷黝銅礦 - 教育百科
| 砷 | |
| 黝 | |
| 銅 | |
| 礦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
簡介: 砷黝銅礦的英文名稱Tennantite是在1819年為紀念英國化學家Smithson Tennant而命名的。晶體呈立方體和四面體,集合體型態多以塊狀或粒狀產出,顏色和條痕均呈黑色,具金屬光澤。其外形與黝銅礦(Tetrahedrite)十分相似,但在成分上砷黝銅礦含砷量較高,黝銅礦含銻較多。 在自然界,砷黝銅礦的產量不如黝銅礦普遍,一般多產在熱液礦脈和接觸變質礦床內,經常與含銅-鉛-鋅-銀之硫化物或硫鹽礦物,以及黃鐵礦、方解石、重晶石等共生。在台灣的金瓜石銅礦帶中也曾發現此種礦物,它是在硫砷銅礦周圍呈小晶體產出。 |
||
|
知識 1: 4.6~4.7 |
||
| 學域-大分類: | 地質-岩礦類 | |
| 紀錄類別: | 礦物知識單元 | |
| 化學成分: | (Cu, Fe)<sub>12</sub>As<sub>4</sub>S<sub>13</sub> | |
| 國內產地: | 台北縣金瓜石礦區 | |
| 國外產地: | 墨西哥Zacatecas的El Cobre、El Bote和Concepcion del Oro | |
| 礦物分類: | 硫化物及硫鹽 |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砷黝銅礦 | ||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