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助長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Facilitation
作者: 丁振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助長指因為別人在場而加強了個人的動機性行為,例如一個人獨自做一件工作時,往往不如和一群人一起做同樣工作時的效率高;又如旁觀者的加油吶喊會使運動員締造好成績。一八九七年,崔普烈(N. Triplett)發現:自行車比賽時,多人同時比賽的成績比一個人單獨比賽時的成績好。又他在以兒童繞釣線的研究中也發現同樣的結果,亦即多人一起纏繞時比獨自繞線的速度快。但是也有人發現:在某些工作中(例如無意義音節的學習、複雜的加法運算等),別人的在場反而降低了工作表現。後來的心理學研究者發現,只有在簡單或個人已有經驗的工作中,社會助長才能產生正向作用;而在困難工作中,社會助長反而降低工作的成績。社會助長作用之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可能是因為多人在一起工作可以減少單調的感覺、增加模仿的機會、提高競爭傾向,和提高動機水準等因素造成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助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