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課程適切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urriculum Relevancy
作者: 簡紅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課程適切性是指課程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實用價值而言,或稱之為功用。同時,適切性亦指課程內容與時間、空間或社會變遷所產生的一致性。課程內含人類的知識和文化,是產自社會,最後總要導入社會,為社會所用。課程適切性因此常用來做為選擇內容的一種規準。
  學科課程往往被認為與社會現實脫節。學生及教育界人士因而呼籲學校課程要符合社會需求。學校不僅要修改舊課程,並且要針對學生所重視的主題,如環保、防毒、都市問題等,發展新的課程。學校也應該提供選修課程、迷你課程等,讓學生有更多修習自由與選舉。此外,學校應該增設工讀計畫、終身教育學程、校外課程等,而使課程突破學校圍牆,擴展到校外。
  課程適切性的規準必須配合其他規準使用,並且要注意幾個問題。(1)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多的,不見得非常重要,出現少的,不見得無用;(2)現實生活不見得是最理想的生活,因此談到適切性等,必須考慮對現在實用或對未來實用,切忌只顧立即的實用性,而捨棄長程發展的需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課程適切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