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結作用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íng jié zuò yòng |
解釋:
物質的分子或原子相互吸引的聚合作用。當氣態物質處於低溫、高壓狀況時,分子運動速度減慢、聚合力增強,便凝聚成液態物質。若溫度再降低或壓力再增加,則液態物質的分子動能更低,凝結作用更為明顯,因而形成固態物質。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凝結作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ggllomeration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分散性懸浮物質聚合成較大的膠體或粒子而加速沈澱之作用。一般懸浮粒子其表面通常帶有負電荷,因此粒子與粒子間會因為斥力的存在而不易結合,形成分散性的膠體粒子,此時粒子屬於穩定狀態,較不易沈降去除。在淨水處理上,常利用混凝劑的添加如Al(Ⅲ)及Fe(Ⅲ)混凝劑,以破壞膠體的穩定,使其易於結合成較大的粒子,而加速粒子的沈降,達到去除懸浮物質的效果。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凝結作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