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物群聚 - 教育百科
ˋ
ˊ
ˋ
  • 漢語拼音 shēng wù qún jù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ēng wù qún jù
解釋:
生存於某一地區內的所有生物組成的共同體。包括許多不同生物的族群,彼此間交互作用和互相影響。也稱為「生物群落」。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生物群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iotic Communit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物群聚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範圍內,各種生物族群所構成的集合。在生態學上,我們通常強調各族群之間的交互作用,也就是以功能的觀點來定義一個群聚,因此,群聚不僅是指一定地區內的生物種類組合而已,還包括:生物種間交互作用、種多樣性、食物網結構、生物量、相似性和生產力等。傳統上,有關群聚的定義可分為二個學派,一派以植物生態學家F. E. Clements為首,他們把群聚當作超級個體(superorganism),認為每一群聚皆有明確的定義和分界,也有一定的發展模式;另一派學者以H. A. Gleason為代表,他們認為群聚是任何一群生物的組合,這群生物可能對環境條件有相同的需求,但不一定有明顯的分界,也不遵循一定的發展模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生物群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