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紅圓翅鍬形蟲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紅圓翅鍬形蟲 Neolucanus swinhoei Bates, 1866 紅圓翅鍬形蟲具有橙紅色或暗紅色翅鞘,表面光滑如打蠟般,非常醒目。體長(含大顎)約3~5cm,雄蟲大顎併攏時為銳角三角形,近端部有一枚直立的尖齒,雌蟲的大顎併攏時則為鈍角,直立齒很小或沒有。有的紅圓翅鍬形蟲的翅鞘是暗褐色甚至是黑色,變異頗大。在臺灣還有多種圓翅屬的鍬形蟲,外觀都很類似,有的種類也具有橙紅色或暗紅色翅鞘,不易辨識,但紅圓翅是最常見的種類。 成蟲會在果園、樹林或草原等環境活動,偶爾會飛行,但較常見於地面爬行,在山區公路經常可見被車輛輾斃的個體。成蟲會在樹上吸吮汁液或求偶交配。交配後的雌蟲會選擇水分較多的黏性土壤產卵,一隻雌蟲可產約30粒卵。幼蟲以土為食,初齡幼蟲對土壤的要求較嚴格,但是三齡的幼蟲則較不挑剔。老熟幼蟲會築土繭做為蛹室。成蟲羽化後會蟄伏在蛹室中,到秋天才鑽出活動。由卵至成蟲羽化大約需時2.5年。成蟲不具趨光性。 臺灣特有種,成蟲在夏天到秋天出現,九、十月時有較多的數量,因此又被稱為國慶鍬。在臺灣的分佈很廣,以平地到1500公尺以下山地為主,但似乎並未分佈到恆春半島。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紅圓翅鍬形蟲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鍬形蟲科
中文亞科名: 鍬形蟲亞科
中文族名: 鬼豔鍬形蟲族
拉丁種小名: swinhoei
拉丁族名: Odantolabini
拉丁亞科名: Lucanina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Lucan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Neolucanu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鞘翅目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紅圓翅鍬形蟲
英文名: Neolucanus swinhoei
描述:
中大型鍬形蟲,體色黑,翅鞘橙紅色,少數個體黑褐至近黑色,雄蟲29-54mm,雌蟲,28-42mm。雄蟲大顎短,端部有一上齒突,內側具鋸齒突,翅鞘圓寬,中後腳跗節長度較前腳長。雌蟲,翅鞘圓寬。
分布:
為秋季鍬形蟲的優勢族群,成蟲主要活動季節為8-10月,普遍分布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白天喜於地面爬行,喜愛吸食柑桔及殼斗科植物樹液。
作者: 蔡緯毅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