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我認定混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dentity Confusion
作者: 張景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我認定(或同體)混淆是指艾利克森(E.H. Erikson)一九六三年所提出來的人格發展八大時期中,第五個時期(青年期)如果發展不順利時所形成的危機。在青年期中,青少年的發展特徵是自我認定(identity)的形成,也就是指青少年在面對新環境時,會將過去的經驗、目前的知覺和對未來的期望產生關聯,以便形成一個統整的自我,達到自我認定的目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有可能會遭遇困難而阻礙了自我認定的發展,這種情形稱之為「自我認定混淆」。在形成自我認定的歷程中,青少年會去思考有關「個人」的問題,例如「我現在想要什麼?」「我有那些能力?」「父母期望我將來做什麼?」「我自己希望將來如何?」等。經過反覆的思考,青少年統整出一個較為符合自己的情況,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以及自己未來的走向如何等。但是,自我認定相當不容易,每個人的經驗、背景、能力、家庭狀況都大不相同,在沒有支持、鼓勵、協助下,要青少年形成較好的自我認定狀態實非易事。因此,在這個時期會形成自我認定混淆的情形,即個人的行為與個人的角色不符或與其社會背景不相符合,最後可能形成退縮、頹廢或適應困難的情形,不但影響個人的發展,也形成了社會的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我認定混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