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艾利克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rikson, Erik Homburger
作者: 黃玉清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艾利克.艾利克森(1902~1979)是美國心理分析學家,以創用「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一詞,以及描述生命週期中各階段心理衝突變化的性質而聞名。他出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Frankfurt, Germany)。父母親是丹麥人,於一九○二年移民美國,先後從事藝術與教學工作。艾利克森畢業於維也納心理分析臨床學院(Vienna Psychological Institute),也獲得蒙特梭利學校證書;後來曾隨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伊德之女安娜(Anna Freud)見習,又在哈佛大學心理分析臨床實驗室(Harvard University Psychological Clinic)實習。
  在麻薩諸塞州劍橋(Cambridge, Massachusetts)和康乃狄克州新港(New Haven, Conneticut)工作及教學時,艾利克森開始研究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融合心理分析理論、社會學與人類學觀察而來。一九四○年代,當他在舊金山心理分析學院(San Francisco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擔任實習分析師時,他以公立學校和戰後退伍軍人為研究對象。
  他的第一本書〔兒童與社會〕(Children and Society)於一九五○年出版後,成為經典著作;一九五八年,另一本書〔少年路德〕(Young Man Luther)裡,他極力刻畫出個體正是歷史上重大掙扎的具體反映。後來艾利克森在奧斯登理格中心(Austen Riggs Center),以年輕人為對象來發展有關「認同」的概念─內在持續成長的意識,可讓正值青少年後期者開始準備去適應成人期的職責。他強調「危機」無可避免地喚起認同意識,對創造力較高的個體而言,尤其真確。
  自一九六○至一九七○年間,他是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學教授。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甘地的真理〕(Gandhi's Truth)就是在這段期間出版。那是一本探討有關於甘地個人發展,及其公共生涯關聯的著作。艾利克森的研究,確實大幅拓寬了心理分析領域,將其關切層面延伸至後幼年期生命階段特有的緊張、危險現象。這是佛洛依德心性衝突論所未曾觸及的。再者,他涉獵寬廣的觀念,提供給歷史學家、政治學家、神學家及其他學門人士一種嶄新的,饒富啟發性的治學取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艾利克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