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苯并[a]芘 - 教育百科
[
a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enzo[a] Pyren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分子式為C20H12,分子量為252,又稱1,2-苯并芘(1,2-benzopyrene)。黃色針狀結晶。可溶於苯,甲苯,環己烷;稍溶於乙醇,甲醇。在有機溶劑中有紫色螢光。廣泛存在於環境中,如城市冬季0.6~104μg/ 1000m3(最高達2200μg/ 1000m3),夏季0.03-4μg/ 1000m3,其中約5~42%來自汽車排氣,紙煙煙霧0.2~12.2μg/ 100支紙煙;地面水0.6-114μg/ m3,土壤0~939μg/kg;燻肉及燻魚可高達50μg/ Kg,煤焦油及焦油瀝青12.5g/ Kg;小鼠腹腔注射最小致死量為500mg/ Kg,大鼠皮下注射LD5050mg/ kg(體重)。對囓齒類等9種實驗動物(包括靈長類),以經口,皮膚,氣管內等途徑已證實其致癌性,為間接致癌物。易致癌器官有肺,胃,食道,和皮膚,乳腺,造血淋巴系統等,並有經胎盤致癌作用。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苯并[a]芘可能與人肺,皮膚及胃癌的發病有關,但證實有限,有報告大氣中苯并[a]芘濃度增加1ppm,白種人肺癌死亡率在原有基礎傷增加5%。國際癌症研究所(IARC)已列為人類可疑化學致癌物(證據有限)。常做為環境中致癌的環芳香烴污染監測的指標物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苯并[a]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