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菩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ㄆㄨˊㄙㄚˋ:A>ㄈㄛˊㄐㄧㄠˋㄔㄥㄓㄥˋㄉㄜˊㄈㄛˊㄍㄨㄛˇㄦˊㄆㄨˇㄉㄨˋㄓㄨㄥˋㄕㄥ˙ㄉㄜㄒㄧㄡㄒㄧㄥˊㄓㄜˇㄐㄧㄣˇㄘˋㄩˊㄈㄛˊㄦˊㄍㄠㄩˊㄌㄨㄛˊㄏㄢˋㄖㄨˊ:「ㄨㄣˊㄕㄨㄆㄨˊㄙㄚˋ」、「ㄍㄨㄢㄕˋㄧㄣㄆㄨˊㄙㄚˋ」。B>ㄈㄢˋㄓˇㄕㄣˊㄈㄛˊㄖㄨˊ:「ㄋㄞˇ˙ㄋㄞㄑㄧˊㄑㄧㄡˊㄆㄨˊㄙㄚˋㄅㄠˇㄧㄡˋㄩㄢˇㄒㄧㄥˊ˙ㄉㄜㄈㄨˋㄑㄧㄣㄗㄠˇㄖˋㄆㄧㄥˊㄍㄨㄟㄌㄞˊ。」C>ㄔㄥㄒㄧㄣㄏㄨㄞˊㄘˊㄅㄟㄌㄜˋㄕㄢˋㄏㄠˋ˙ㄉㄜㄖㄣˊㄖㄨˊ:「ㄊㄚ˙ㄉㄜㄕㄢˋㄒㄧㄥˊㄍㄨㄤˇㄅㄟˋㄙˋㄈㄤㄓㄣㄕˋㄨㄟˋㄏㄨㄛˊㄆㄨˊㄙㄚ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菩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參見「菩提」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ôo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ㄅㄟˋ

草名。《說文解字.艸部》:「菩,草也。」《字彙.艸部》:「菩,黃菩,草名。」

㈡ㄆㄨˊ

音譯詞。如梵語bodhi的音譯為「菩提」,指從汙染迷惑中體悟四聖諦。南朝梁.蕭衍〈遊鍾山大愛敬寺〉詩:「菩提聖種子,十力良福田。」《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又如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唐.孟棨〈本事詩.嘲戲〉:「少妙之時,視之如生菩薩。」《太平廣記.卷一七四.俊辯》:「金剛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注音: ㈠ㄆㄨˊ ㈡ㄅ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菩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