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黑蔭蝶 - 教育百科
台 | |
灣 | |
黑 | |
蔭 | |
蝶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台灣黑蔭蝶 Lethe butleri periscelis (Fruhstorfer, 1914) Lethe butleri periscelis (Fruhstorfer, 1914) 台灣黑蔭蝶,亦稱巴氏黛眼蝶。 中型蛺蝶,雌雄外型相似,但雌蟲的體型較大且翅形較圓。本種的翅形與台灣產其他同屬的種類不同,乍看之下易誤認為Mycalsis屬的種類,但本種的腹面中央沒有一條連貫前後翅的淺色縱紋,可以此作為區別。前翅背面黑褐色,近外緣有一或二枚模糊的眼狀紋;後翅背面亦為褐色,近外緣中央有兩枚模糊的眼狀紋。翅腹面底色較淺,外緣有明顯的眼狀紋,以後翅前緣的眼紋最大。 臺灣產亞種目前被視為特有亞種,分布於本島海拔200-1500公尺左右的低中海拔山區。除台灣外,中國中部尚有原名亞種分布。目前已知的幼蟲食草紀錄為莎草科(Cyperaceae)的紅果薹(Carex baccans)為台灣唯一以莎草科植物為食的蝶種。多世代物種,一年可能有兩個世代以上。成蟲主要活動於潮濕且較陰暗的樹林底層或邊緣,喜食腐果、樹液或動物排遺。雌蟲將卵單獨產於寄主植物的葉背。卵球形,黃綠色。幼蟲頭部褐色,有一對圓錐形角狀突起,體呈綠色,上有白色縱線,腹末背方有一對錐狀的短突起。蛹為懸蛹,綠色,上有白色及褐色細紋,附於寄主植物的葉背。 |
|
知識 1: 皆陸生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台灣黑蔭蝶 | |
世界地理分布: | 臺灣 |
中文亞科名: | 眼蝶亞科 |
中文亞綱名: | 有翅亞綱 |
中文屬名: | 黛眼蝶屬 |
中文族名: | 眼蝶族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中文目名: | 鱗翅目 |
中文科名: | 蛺蝶科 |
中文綱名: | 昆蟲綱 |
中文總科名: | 鳳蝶總科 |
中文門名: | 節肢動物門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昆蟲類 |
拉丁亞科名: | Satyrinae |
拉丁亞種名: | periscelis |
拉丁亞綱名: | Pterygota |
拉丁屬名: | Lethe |
拉丁族名: | Satyrini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目名: | Lepidoptera |
拉丁科名: | Nymphalidae |
拉丁種小名: | butleri |
拉丁綱名: | Insecta |
拉丁總科名: | Papilionoidea |
拉丁門名: | Arthropod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