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斑馬裸鯙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斑馬裸鯙
英文名: Gymnomuraena zebra
描述: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吻端至肛門的長度遠大於尾長,約為尾長的2倍。吻部較短。各鰭不明顯,鰭條隱於厚皮下。臼狀齒;下頜齒 2-4 列,上頜齒2-3列;鋤骨齒4-7列,且鋤骨齒幾乎緊連成鋪石狀。脊椎骨數131-139。體側有許多黑色或為朱褐色和白色相間的環帶,白色環帶較黑色環帶為窄,且白色環帶甚至較眼徑為窄。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西起南非、紅海及阿曼,東至墨西哥、哥倫比亞,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等海域。在臺灣見於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及綠島附近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Zebra Moray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Gymnomuraena zebra (Shaw, 1797)
形態:
吻端至肛門的長度遠大於尾長,約為尾長的2倍。各鰭不明顯,鰭條隱於厚皮下。臼狀齒;下頜齒2~4列,上頜齒2~3列;鋤骨齒4~7列,且鋤骨齒幾乎緊連成鋪石狀。體側有許多黑色(或為朱褐色)和白色相間的環帶,白色環帶較黑色環帶為窄,且白色環帶甚至較眼直徑為窄;魚體全身約有43~76條白色環帶。文獻中記載體長可達150公分,但一般而言其體長很少超過110公分。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如南非、紅海、阿曼、菲律賓、日本、澳洲大堡礁、密克羅尼西亞、薩摩亞、夏威夷等海域。在台灣見於蘭嶼、墾丁、小琉球及澎湖附近海域。
生態習性:
本種經常躲在珊瑚礁間隙或洞穴中。喜好捕食甲殼類(如蟹類、蝦蛄及蝦類等)。
利用:
本種外形奇特,曾用作觀賞魚。漁民捕獲後多不敢食用。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目: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亞目: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斑馬裸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