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褐斑白尼參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褐斑白尼參Bohadschia marmorata又叫圖紋白尼參,屬於海參科Holothuriidae。動物身體呈臘腸形,具有20隻楯狀觸手,為灰褐色,體長約15公分,寬約3.5公分,體壁薄。管足稀疏,集中在腹部,排列不規則,背部有稀疏的疣足。背部有左右兩列對稱但不規則的連續性大斑塊。腹面顏色淡,為灰白色。肛門周圍為深褐色。 骨針為各式短分枝的小型杆狀體,長度10~30μ。背面骨片為繁簡不同的花紋樣體或X形體;腹面骨片為卵形、餅乾形或啞鈴狀顆粒體以及分枝短的杆狀體或X形體。動物生活在珊瑚礁海域潮間帶,特別是多細沙的潮池中。主要濾食細珊瑚沙中的有機物為食,身體常被沙掩蓋,很少曝露。夜行性。此物種為熱帶海域的重要食用海膽,在托列斯海峽稱為「沙魚」或「白魚」,西沙群島漁民稱牠為「白尼參」。 本物種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海域,像是:馬斯開里恩群島,菲律賓群島,北到日本琉球群島,南到澳大利亞北部,南太平洋群島等。在臺灣地區的分布,目前僅恆春海域的萬里桐有記錄,但數量稀少。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中文屬名:
白尼參屬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海參科
棲所環境:
珊瑚礁區
拉丁種小名:
marmorata
拉丁屬名:
Bohadschia
中文綱名:
海參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Holothuri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0~1m 潮間帶及潮池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馬斯開里恩群島
台灣分布地點:
墾丁的萬里桐
中文目名:
楯手目
拉丁目名:
Aspidochirotid
拉丁綱名:
Holothu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褐斑白尼參
英文名:
Bohadschia marmorata
描述:
褐斑白尼參Bohadschia marmorata又叫圖紋白尼參,屬於海參科Holothuriidae。動物身體呈臘腸形,具有20隻楯狀觸手,為灰褐色,體長約15公分,寬約3.5公分,體壁薄。管足稀疏,集中在腹部,排列不規則,背部有稀疏的疣足。背部有左右兩列對稱但不規則的連續性大斑塊。腹面顏色淡,為灰白色。肛門周圍為深褐色。 骨針為各式短分枝的小型杆狀體,長度10~30μ。背面骨片為繁簡不同的花紋樣體或X形體;腹面骨片為卵形、餅乾形或啞鈴狀顆粒體以及分枝短的杆狀體或X形體。

分布:
本物種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海域,像是:馬斯開里恩群島,菲律賓群島,北到日本琉球群島,南到澳大利亞北部,南太平洋群島等。在臺灣地區的分布,目前僅恆春海域的萬里桐有記錄,但數量稀少。
作者:
李坤瑄
授權方式:
創用CC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