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褐林鴞 - 教育百科
褐 | |
林 | |
鴞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褐林鴞 |
英文名: | Strix leptogrammica caligata |
描述: 體長約60cm。頭圓,無耳羽。顏盤淡褐色,邊緣黑褐色。眼深褐色,具粉紅色的細眼圈,周圍黑色,眉斑黃白色。頭頂、背面、翼、尾羽為暗褐色,肩羽有黃白色細橫斑。尾羽有淡色橫斑。腹面淡黃褐色,密布褐色細橫紋。跗蹠被羽至趾。喙灰白色。 |
|
分布: 分布於印度、喜馬拉雅山區、華南、東南亞。台灣零散分布於全島海拔 300 至 2,000 公尺的山區。離島無分布。 |
|
作者: | 林文宏, 劉小如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rown Wood-Owl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Strix leptogrammica |
|
形態: 長40~55公分,面盤白色至紅褐色,眉白色,眼深褐色,周圍有一大圈黑色眼眶,喉白色,頭頂深褐色。身體背面大致栗褐色,肩羽、翼上及尾羽有淡色橫斑;腹面白色至皮黃色,密布褐色細橫紋,跗蹠長有羽毛。亞成鳥棕紅色,翼上有深棕的橫斑,腹面橫紋不明顯。不同亞種則體型、體色略有差異。 |
|
分布: 共14亞種、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及南部,包括印度、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大陸中南部、中南半島、婆羅洲及台灣。 |
|
生態習性: 棲息於濃密的原始森林,並避開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活動海拔為750至數千公尺。以鼠類以鼩鼱等小型哺乳動物為主食,偶爾也吃蝙蝠、小型鳥類、爬蟲類、魚類或大型昆蟲。繁殖期1~4月,於樹洞或岩洞中築巢,每窩產2顆卵,約30天孵化。褐林鴞於各地均為留鳥,於大多的分布地中數量不甚普遍,族群面臨的危機為森林開發。 |
|
綱: 鳥綱(Class Aves) |
|
目: 鴞形目(Order Strigiformes) |
|
科: 鴟鴞科(Family Strig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褐林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