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PAL電視系統 - 教育百科
P
A
L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hase Alternation Line System
作者: 朱則剛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PAL電視系統為德國德律風根(Telefunken)公司布魯赫(W. Bruch)博士所發明的彩色電視系統,國內曾譯為圖場交替系統,但一般均直接稱為PAL系統,或稱為德制電視系統。
  PAL電視系統為國際上最為普及的電視系統,使用國家包括德國、英國、義大利、比利時、巴西、澳洲、泰國、香港、及中國大陸等。其掃描線為625條,圖場(Field)與圖框(Frame)數每秒分別為50與25個,與法制的SECAM系統相同(SECAM掃描線為819條),畫質較525條掃描線的美制的NTSC電視系統細緻。其原理與NTSC系統相似,可說是由NTSC改良的系統。
  此類電視系統是電視臺所有製作與播映設備所採用的基本規格。現今國際上,除了前述的3種系統之外,尚有在發展與試播階段的HDTV(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系統。
  基本上,現今使用於世界各地的3種系統的規格不同,因此器材與軟體互不通用。舉例而言,由歐洲購入的錄影帶多係以PAL系統錄製,如欲在國內NTSC電視系統上播放,必須先行經過轉錄過程,以轉換系統規格,相當麻煩。近年來,多系統相容的錄放影機與電視機漸漸普及,可以藉之直接播放。如圖書館預期會從國外購置其他系統規格的錄影帶,最好備置多系統的錄放影機,以為播放或轉錄之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PAL電視系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