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語文表徵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erbal Representation
作者: 陳長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到達某種程度時,就能運用抽象的表徵作用,以符號、語言、文字等,將現實世界轉化為抽象概念來表達。這種以語文為媒介,進行表徵思考的作用,即為語文表徵。
  表徵思考是一種心理推理作用,此行為模式可從兩方面推論而得:
  l. 兒童不再運用嘗試錯誤學習的方法,而是由心智結合,突然發明新手段,以解決問題。換言之,兒童已能預見採取何種策略將招致失敗,何種策略才可獲致成功。
  2. 兒童在觀察某事件後,延遲一段時間,仍具有模倣能力。皮亞傑從觀察中發現兒童具有此種延宕模倣(delayed imitation)的潛能,且由於此種特殊能力,心理符號系統賴以建立,使思考成為可能。
  就認知心理而言,語文表徵即是語文形式的認知結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語文表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