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貢德氏赤蛙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貢德氏赤蛙
英文名: Hylarana guentheri
描述:
貢德氏赤蛙是大型的蛙類,身體修長,可達12公分。上下唇皆白色,鼓膜周圍白色,像戴一個白色耳環。身體背部棕色或淺褐色,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背側褶,沿背側褶有黑色線條及不規則的黑斑。貢德氏赤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是如同狗叫般的「茍、茍、茍」,聲音低濁而且大聲。因為叫聲像狗叫,所以暱稱牠們為狗蛙。夏天是牠們最活躍的時節,喜歡成群活動,卻又各自分散地躲在水草間鳴叫。個性極為害羞,一旦有人太靠近,就會發出「吱-」驚擾叫聲,然後噗通一聲跳到水裡。因為常常躲在石縫鳴叫,所以閩南語稱之為「石蛙」。貢德氏赤蛙因為體型大,過去經常被捕捉販賣,所以在民國78年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保育類,也因為這些年的保育有成,野外族群量逐漸增加當中,尤其在台灣中北部都市地區,經常可以聽到牠們的叫聲,因此在2008年降為一般類。繁殖期從5月到8月,以夏天為主。卵粒小,成一大片飄在水面上,或者黏在水草間。 蝌蚪大型,全長約5cm,體灰綠色有細麻點,尾棕色有或深或淺的雲斑;眼睛在兩側。
分布:
貢德氏赤蛙命名的模式標本採集自中國福建,廣泛分佈於中國大陸南部、海南島、台灣及越南等地。
作者: 楊懿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