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貫穿曲線 - 教育百科
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reakthrough Curv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行離子交換或吸附作用的反應器,一旦趨近飽和狀態,其作用開始喪失,而原水中欲去除的物質逐漸流出,其濃度變化的曲線即稱為貫穿曲線(BTC),此時即須考慮換裝新的吸附劑或加以再生。以活性碳吸附床為例,當廢水自乾淨床之頂部進入時,大部分之溶質皆在頂部之一薄層區域內去除,此區域是為吸附區(adsorption zone)。所謂吸附區是指正在發生吸附作用的填充層,在該段以下幾乎不發生吸附作用;隨著操作時間之進行,上層碳漸與溶質達飽和,吸附區便隨廢水的不斷流入而緩慢向下移動。當吸附區下緣移至填充層下端時,從裝置中流出的廢水便開始出現吸附質;繼續進水,出水中吸附質濃度不斷增加,直到等於原水濃度時為止。若將放流水濃度與時間變化繪圖,通常可得一S型曲線,是為貫穿曲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貫穿曲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