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恫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ㄒㄧㄣ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9
  • 漢語拼音 [一]dòng[二]tō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ōng
解釋:
  1. 傷痛、哀痛。
注音:
漢語拼音: dòng
解釋:
  1. →恫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ōng
解釋:
[動]
傷痛、哀痛。《詩經.大雅.桑柔》:「哀恫中國,具贅卒荒。」《文選.張衡.思玄賦》:「尚前良之遺風兮,恫後辰而無及。」
[名]
悲痛。《聊齋志異.卷二.嬰寧》:「君倘不惜煩賣,使地下人消此怨恫。」
注音:
漢語拼音: dòng
解釋:
參見「恫喝」、「恫嚇」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ㄊㄨㄥ

1. 傷痛、哀痛。《說文解字.心部》:「恫,痛也。」《詩經.大雅.桑柔》:「哀恫中國,具贅卒荒。」漢.鄭玄.箋:「恫,痛也;哀痛乎中國之人,皆間繫屬於兵役。」漢.張衡〈思玄賦〉:「尚前良二亦風兮,恫後辰而無及。」

2. 呻吟。《說文解字.心部》:「恫,一曰呻吟也。」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卷六.恫》:「今太原俗呼痛而呻吟謂之通喚,何?答曰:……今痛而呻者,江南謂之呻喚,關中謂之呻恫,音同。」

3. 悲痛。《後漢書.卷四.孝和帝紀》:「朕寤寐恫矜,思弭憂釁。」《聊齋志異.卷二.嬰寧》:「君倘不惜煩賣,使地下人消此怨恫。」

㈡ㄉㄨㄥˋ

1. 恐懼。《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唐.司馬貞.索隱:「上音通,一音洞。恐懼也。」

2. 「恫喝」:虛張聲勢,恐嚇他人。明.鄒元標〈明南京刑部尚書敬吾魏先生行狀〉:「陸公鳯儀實欲借此恫喝臣僚。」《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康太尊幫著他說了許多好話,又拿話恫嚇制臺,要求制臺立刻請令。」亦作「恫嚇」。

注音: ㈠ㄊㄨㄥ ㈡ㄉㄨ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