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擯 - 教育百科
擯 |
|
- 部首 手
- 部首外筆畫 14畫
- 總筆畫 17畫
- 漢語拼音 bì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ì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ìn |
解釋:
[動] 1.遺棄、排斥。如:「擯於門外」、「擯而不用」。《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趙壹傳》:「而恃才倨傲,為鄉黨所擯,乃作解擯。」唐.章懷太子.注:「擯,斥也。」 2.導引。通「儐」。《周禮.秋官.小行人》:「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小客則受其幣而聽其辭。」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導引。通「儐」。《說文解字.手部》:「儐,導也。儐或从手。」《周禮.秋官.小行人》:「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小客則受其幣而聽其辭。」 2. 遺棄、排斥。漢.劉向《列女傳.卷六.齊孤逐女》:「孤無父母,擯棄於野,無所容止。」《後漢書.卷八○.文苑列傳下.趙壹》:「而恃才倨傲,為鄉黨所擯,乃作解擯。」唐.章懷太子.注:「擯,斥也。」 |
|
注音: | ㄅㄧㄣ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擯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