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辯才的教育目的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loquence as Aim of Education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辯才的教育目的論盛行於西方古希臘羅馬時代。在西方教育傳統上,希臘時期就重視演講的教學,視演講技巧的流暢與雄辯為教學的重要目標。詭辯學派的學者以傳授辯論才能決勝為法庭判例為榮。艾蘇格拉底(Isocrates, 436~338 B.C.)則以文法、修辭、演說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旨在培養社會實用的辯論人才。至羅馬時期,由於羅馬人重視法律,強調法律人才的培養,因此不論是議會、法庭及一般事務之處理,亟需了解文法、修辭法律及演講術的實用人才,俾從事公共行政的事務。羅馬教育家西塞祿(Cicero)就以培養演講士為其教育的目的;他認為一位優良的演講士,必須了解文法、修辭、邏輯、幾何、天文、音樂、物理、歷史、民法等知識,再配合優雅的語言表達能力,雄辯的才智表現,才能有助於議會、法庭等事務的執行。另外一位羅馬教育家坤體良(Marcus F. Quintilian, 35~96),亦有類似的教育主張,更認為公共教育的推行,遠勝過私人的講學。坤體良也是一位以培育公共的演說者,作為教育的目的;一位演講士(orator),不但能言雄辯,而且姿勢優美,聲調宏亮,內容紮實,妙語如珠,如此才能吸引大眾的注意與聆聽,達到為民服務的目的。是故,口語表達能力的養成,遂成為西方教育實施上的一項重要傳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辯才的教育目的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