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辟邪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ì xié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辟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ì xié |
解釋:
1.驅除邪惡。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七:「學道之士居山,宜養白犬、白雞,可以辟邪。」 2.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形狀似鹿,尾長,而有兩角。漢人佩帶雕有辟邪獸的飾物以辟邪。《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者)兩角〔者〕或為辟邪。」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ì xié |
解釋:
偏邪不正。《左傳.昭公十六年》:「辟邪之人,而皆及執政,是先王無刑罰也。」《國語.周語上》:「國之將亡,其君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穢、暴虐。」也作「僻邪」。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辟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