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七部樂(伎)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 Pu Yüeh (Chi)
作者: 蔣嘯琴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種類名。隋朝(西元581∼西元618)文帝(西元581∼西元604)開皇初年為分雅鄭之樂制訂之。七部伎係指國伎(西涼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等組成。其中唯清商伎(以宮調命名之)與文康伎(以庾亮之謚號為名)為中原之舞蹈,西涼伎為胡漢混雜之舞,餘以國名命名者,皆為外族或外國之樂舞。七部伎之形成為九部伎與十部伎之發展奠定制度,然而在史料中卻無法找到其上演之紀錄。
參照:
《隋書.音樂志》、《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七部樂(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