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ū
解釋:
  1. 細微。
    【例】銖分邪正
  2. 量詞。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六銖為一錙,二十四銖為一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ū
解釋:
[名]
1.量詞。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六銖為一錙,八銖為一錘,二十四銖為一兩。《淮南子.說山》:「有千金之璧,而無錙錘之礛諸。」漢.高誘.注:「六銖曰錙,八銖曰錘。」《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
2.姓。如明代有銖鉉。
[形]
參見「錙銖」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量詞。古代計算重量之單位。六銖為一錙,八銖為一錘,二十四銖為一兩。段注本《說文解字.金部》:「銖,權十絫黍之重也。」《廣韻.平聲.虞韻》:「銖,錙銖,八銖為錙,二十四銖為兩。」《淮南子.說山》:「有千金之璧,而無錙錘之礛諸。」漢.高誘.注:「六銖曰錙,八銖曰錘。」《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

2. 細微。宋.蘇軾〈裙靴銘〉:「寒女之絲,銖積寸累。」《遼史.卷九七.列傳.楊績》:「何代無賢,世亂則獨善其身,主聖則兼濟天下。陛下銖分邪正,升黜分明,天下幸甚。」《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一:「就是族中支派,不論親疏,但與他財利交關,錙銖必較,一些面情也沒有的。」

3. 不鋒利。《廣雅.釋詁》:「銖,鈍也。」《淮南子.齊俗訓》:「其兵戈銖而無刃。」漢.高誘.注:「楚人謂刃頓為銖。」

4. 姓。如明代有銖鉉。

注音: ㄓㄨ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銖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