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隔絕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ory of Separation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隔絕理論」是指兒童如與人群隔絕,他的能力就成問題,尤其是語言與認知更成問題。這種隔絕使人與動物沒有多大的差別。
  離群索居對於人有不良的影響,因為人有社會性,必須過團體生活。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曾表示:能不在社會裡生存的人,不是禽獸,就是神明。現代文明的發展應驗了亞里斯多德的話;在人類發展史上,至今還找不到一個正常的、具有人性的人,是不在人類團體中生活的。
  從羅馬時代起到現代曾經發現了三十多個所謂「野人」,但是這些人都不能叫做「真正的人」,因為他們沒有人們所了解的人性,而類似禽獸。
  從教育人類學的觀點看,兒童如與人群隔絕,將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從關於「野性的兒童」(feral child)的許多案例,可以了解到人對教育的需要,應該用教育的力量使人的原性發生改變,否則人就會與動物沒有太大的差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隔絕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