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風蝕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fēng sh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ēng shí
解釋:
地表受風力吹拂而逐漸被侵蝕,在乾燥地區特別顯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風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ind Eros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風蝕作用即是風吹過地表造成的沖蝕作用。風蝕作用主要是透過兩個過程進行:一是風磨蝕作用(abrasion),一是風吹蝕作用(deflation)。風磨蝕作用是指風攜帶的砂石磨蝕岩石或地層的一種破壞作用。通常風帶動的砂石大半都集中在地面及地面以上半公尺高的空中。風吹蝕作用是指風將未固結的物質吹走的一種破壞作用。在台灣沿海地帶,這兩種破壞作用均常出現。譬如北部沿海白沙灣附近的風稜石是風磨蝕作用造成的;西南部沿海沙丘的移動乃是風吹蝕和風堆積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
  風蝕作用的大小由兩個因子決定,即風速和地面粗糙度。風吹蝕土壤達到嚴重災害程度,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是氣候非常乾燥,第二是要有大尺度的穩定盛行風。氣候乾燥是年平均降雨量稀少;大尺度盛行風是指行星尺度而言,風向終年盛行,而且變化小。通常在沙漠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少於250公厘,而且風向大致恆定,因此風蝕作用嚴重。
  台灣氣候濕潤,所以風造成的土壤沖蝕不如降雨船嚴重。不過在沿海地帶,仍不可忽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風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