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紅尾鶲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紅尾鶲
英文名: Muscicapa ferruginea
描述:
體長約 13cm,雌雄鳥羽色相同。喙黑色,下喙基黃色,虹膜黑色,頭暗灰色,有白色眼環,喉白色,背及肩羽暗赤褐色,腰、尾上覆羽栗色,小覆羽暗赤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腹面橙黃褐色、唯腹部中央白色,尾羽赤褐色,腳鉛灰色。亞成鳥體色較淡,全身散布淡色斑點
分布:
分布於東亞,繁殖於喜馬拉雅山區、緬甸北部、中國西南部及台灣,會做長程遷移,度冬於中南半島、海南島及菲律賓。台灣普遍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 (翟鵬 1977,沙謙中 1986,顏重威 1984)。
作者: 蔡牧起, 丁宗蘇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erruginous Flycatcher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Muscicapa ferruginea
形態:
體長12~13公分,喙及腳為鉛灰色。整個頭部至頸部為石板灰色,有一明顯的眼圈白色,背部為橄欖栗褐色,腰及尾上覆羽為栗紅色。喉為污白色,胸至腹側為黃褐至紅褐色,腹部中央為白色。飛羽的羽緣為紅棕色,雌雄羽色相同,亞成鳥羽色較淡,且頭部及背部佈滿淡色的斑點,胸前有褐色鱗斑。
分布:
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南部,包括尼泊爾、印度北部、中國南部、台灣,冬季會遷移至緯度較低的地區。
生態習性:
棲息於針葉林、闊葉林及混合林的中上層,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停棲在視野廣闊之枝頭上,以定點補食的方式補食,以昆蟲為主要的食物。叫聲為「tsi-tsi-」之輕細叫聲。繁殖期約3~7月,各地有些微差異,巢為細緻的杯狀,築於離地3~15公尺高的樹枝或小樹叉上,每窩產2~3枚卵,卵為淡綠色,於鈍端上有淡紅色的斑點。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
鶲科(Family Muscicap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紅尾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