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虎皮鸚鵡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虎皮鸚鵡-簡介 俗名:阿蘇兒、脊黃青鸚哥。廣泛分布於澳洲各處。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虎皮鸚鵡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鸚形目
中文科名: 鸚鵡科
中文綱名: 鳥綱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Melopsittacus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PSITTACIFORMES
拉丁科名: PSITTACIDAE
拉丁種小名: undulatus
拉丁綱名: AVES
拉丁門名: CHORDAT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腳趾型: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udgerigar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Melopsittacus undulatus
形態:
體長17公分。喙和腳灰色,頭部黃色,頭頂至頸背帶有黑色橫紋;背部、胸部和腹部綠色,翅膀具黑色斑紋;尾羽藍色。
分布:
分布於整個澳洲內陸。
生態習性:
棲息於草叢、乾燥和半乾燥灌叢、接近水邊的樹林。常被人類獵捕作為籠中鳥用。會成群活動,並作大範圍的游牧;大小群因食物而異,在雨量豐沛、食物豐富的年份裡,虎皮鸚鵡往往是澳洲所有鸚鵡中數量最多的一種。活動敏捷,飛行似雨燕,群體不會待在同一地方太久。主要在晨昏的時候覓食,以地面上的草生植物的種子為食。只要食物豐富,終年皆可繁殖,尤其在雨後。巢分布聚集,屬於群聚生殖;常利用小樹洞作巢,尤其是尤加利樹的節孔 (knot-holes);每季可產好幾窩。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科: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虎皮鸚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