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芽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ˊㄨˋㄔㄨㄕㄥ˙ㄉㄜㄧㄡˋㄇㄧㄠˊㄖㄨˊ:「ㄒㄧㄣㄧㄚˊ」、「ㄉㄡˋㄧㄚˊ」、「ㄇㄞˋㄧㄚˊ」、「ㄋㄣˋㄧㄚˊ」。
  2. ㄒㄧㄥˊㄓㄨㄤˋㄒㄧㄤˋㄧㄚˊ˙ㄉㄜㄉㄨㄥ西˙ㄒㄧㄖㄨˊ:「ㄖㄡˋㄧㄚˊ」、「ㄩㄝˋㄧㄚ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芽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植物初生的苗。
    【例】豆芽、發芽、嫩芽
  2. 形狀像芽的東西。
    【例】肉芽、月芽兒
  3. 事物的開端。
    【例】萌芽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植物初生的苗。如:「豆芽」、「麥芽」、「嫩芽」。唐.白居易〈種桃歌〉:「食桃種其核,一年核生芽。」宋.辛棄疾〈鷓鴣天.陌上柔桑初破芽〉詞:「陌上柔桑初破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2.形狀像芽的東西。如:「肉芽」、「銀芽」。
3.姓。如春秋時鄒有芽亶。
[動]
1.發芽。宋.歐陽修〈重贈劉原父〉詩:「而今春物已爛漫,念昔草木冰未芽。」
2.開始、發生。漢.蔡邕〈釋誨〉:「神疾其邪,利端始萌,害漸以芽。」晉.江統〈函谷關賦〉:「遏姦宄于未芽,殿邪偽于萌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植物初生的幼苗。
同義詞: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