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統計(位勢)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atistical potential
作者: 裴呈志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統計(位)勢為Uhlenbeck and Gropper於1932年所提出,在處理自由質點系統時,因質點相距甚近,各質點之間量子效應所產生的作用力的現象非常明顯。我們可以用正規的量子力學的方法來計算這些效應對各質點運動的影響。但Uhlenbeck and Gropper二氏提出將此種作用力看成由一種新的位勢所引起,將此位勢併入系統的漢米頓,然後以經典理論的方法來研究質點在此新哈米頓運動的現象。
  如以兩質點系統為例,其統計(位)勢vs(r)的型式為:
   vs(r)=-kTln[1±exp(-2πr2/λ2)]
  式中,r為兩質點之間的距離;k為波子曼常數;T為熱力學溫度;λ為平均熱波長。
   λ=h/(2πmkT)1/2
  式中,m為質點的質量;h為蒲朗克常數。式中正號對應系統的質點遵循玻(司).愛(因斯坦)統計法,這個位勢為使得玻子之間有一個統計相吸的作用力。而式中負號對應系統的質點遵循費(米).狄(拉克)統計法,也就是費米子之間會有一個統計相斥的作用力。在任一種情形下,當質點間的距離比平均熱波長大時,這個位勢很快的消失,所以當系統的溫度昇高後,它的影響變得不重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統計(位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