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五.七大學(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牧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五.七大學」是指大陸地區文化大革命時期,根據毛擇東「五.七指示」(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毛澤東在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後寫的一封信的簡稱)的精神,由縣、公社興辦的農民技術學校的統稱。一九七一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中,要求在農村推廣舉辦五.七大學或五.七學校。一九七六年是五.七大學的極盛時期,各地共有這類學校一萬六千九百九十九所,在校學生一百五十餘萬人。學校一般開設農學、農機、畜牧獸醫、水利、果林、衛生等課程,學制一至二年,招生對象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準的農村幹部、在職農業技術人員、青年農民。實行考試與推薦相結合的招生辦法。學完規定的課程,考試成績合格者,學校發給畢業證書。學成後回到原地工作,稱為「社來社去」。由於多數學校不具備辦學條件,至一九七九年大部分學校陸續停辦。一九八○年四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五.七大學座談會」,決定對五.七大學進行整頓。極少數基本符合辦學條件的改辦為農民專科學校,一部分可以創造條件繼續辦學的改為縣辦農民中等技術學校。此後「五十七大學」不再存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五.七大學(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