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 - 教育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及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及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í |
解釋:
[動] 1.到、到達。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2.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3.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牽涉、發生關係。如:「波及」、「涉及」、「言不及義」。 5.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如:「兄終弟及」。《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連]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及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及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ki̍p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及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