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刺激變項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imulus Variable
作者: 丁振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刺激變項是在心理學實驗中所用的主要變項之一。實驗者操作刺激,使刺激在總量、程度或種類方面發生變化,藉以觀察其對所產生之反應的影響。根據安德伍(B.J. Underwood)一九六六年的分析,刺激變項分為三大類別:
  1.工作變項(task variables):在心理學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受試者所做的作業,並不相同。如算術解題的難度、複雜度不同;迷津的結構、形狀不同。這些變項不同,受試者表現出來的行為就因而不同。
  2.環境變項(environmental variables):是指受試者所處的環境或脈絡有不同的變化。例如實驗時的溫度、光線、環境、實驗所需時間長短,或有無旁觀者等,都屬環境變項。
  3.受試者變項(subject variables):受試者的年齡、性別、身高、智力、焦慮程度等亦可視為刺激變項。
  通常研究者可以操作這三類刺激變項,以觀察刺激對行為反應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刺激變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