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厭惡式治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version Therapy, Aversive Therapy
作者: 王淑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厭惡式治療是行為治療的方法之一;治療過程是基於古典制約的原理,用一種同時發生的方式,減少一種特別刺激對個人所生的誘惑,轉而生出對這種刺激的厭惡感,而免除原來的那種行為。在一九三○至一九四○年間,蘇聯應用這種治療矯正酒癮和性變態者,所用的方式是電擊或化學藥物。治療是當特殊刺激出現時,立即伴隨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如酒精中毒者酒一沾脣,立即遭到電擊;或是令其服用藥物產生噁心、嘔吐等現象。應用多次之後,原有的嗜好(刺激)與不快的感覺聯結,因而減低或完全消除嗜好的誘惑力,使原來的行為自然消失。
  厭惡式治療不只是消極的減少不當的行為,更有積極的作用,即是促成另一種替代的、適當的行為。所以這種方式絕非是對有不良適應行為者施以懲罰或報復,而是在建立正當行為。其療效不只在實施治療期間,並且希望經過治療後,根除不當的嗜好。一九七○後,又加入認知理論,使接受治療者在想到所要的事物或行動時,同時想到厭惡、嘔吐、羞恥和痛苦等等後果,用知覺抑制不當的嗜好。把認知理論與古典制約融合運用,可能使這種治療更加有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厭惡式治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