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反制約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unter-Conditioning
作者: 黃正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對平常刺激表現出的異常反應,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視之為不良習慣,此不良習慣,乃是經由古典制約的歷程學到的一種制約反應(平常刺激情境則是制約刺激)。因此,要想革除學得的不良習慣,就得以再學習歷程,將原本即屬平常刺激的敏感性減低,由學得的異常反應,改變平常反應,此種再學習歷程稱為反制約作用。
  相互抑制理論(reciprocal inhibition)、系統減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嫌惡制約(aversive conditioning)都包含反制約作用的原理。以嫌惡制約的治療酗酒者為例說明, 可將酒視為制約刺激(CS),將飲酒視為制約反應(CR)。另外,採用一種引起嘔吐的藥物,同視為反制約作用中的非制約刺激(UCS);藥物引起的嘔吐反應,可視為非制約反應(UCR)。下圖為嫌惡制約治療的反制約過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反制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