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吟遊詩人 - 教育百科
ˊ
ˊ
ˊ
yín yóu shī ré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ín yóu shī rén
解釋:
西方中世紀末期一種流浪詩人吟唱詩歌、彈奏豎琴的傳統。上自貴族王公,下至販夫走卒,皆以欣賞為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吟遊詩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ymour
作者: 高麗娟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職稱。相似於英文中某時期的Minstrel或Troubadour;其功能方面即為薩克森英文指的流浪樂人(gleeman)。這些吟遊詩人能歌善舞、並知吟詩作樂,娛樂民眾。他們常出沒於各個娛樂場所,自彈自唱、並為自己的舞蹈作樂提詞。rymour為法文,亦可稱作rimer或rimmer,此名稱也傳至蘇格蘭,有種說法認為吟遊詩人帶動當地民歌(ballads)的發展;如英國著名的詩人湯瑪斯(Thomas the Rhymer)活動時期1220-1297的作品。法國歷史上著名的吟遊詩人有Blondell de Nesle,他原伴隨著理察一世,不久即離開尋找由獄中被贖的導師(約為西元1193年之事)。此事件以詩歌的形式被記載傳頌,也成為啞劇表演的部份內容。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吟遊詩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