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梭德氏草蜥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晝行性,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常於森林邊緣的芒草上活動,夜晚亦常常見其於芒草或其他植物上休息,尾巴會自割,一次可產1-4顆卵。
知識 1:
林地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梭德氏草蜥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中文屬名: 草蜥屬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正蜥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Takydromus
中文綱名: 爬蟲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Lacert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Sauri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
台灣分布地點: 南部
中文亞目名: 蜥蜴亞目
中文目名: 有鱗目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綱名: Reptil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梭德氏草蜥
英文名: Takydromus sauteri
描述:
梭德氏草蜥是體長可成長至6公分,最大全長可達30公分的蜥蜴。一般僅具有一對鼠蹊孔的梭德氏草蜥,是雌雄外型二型性明顯的蜥蜴。雄性個體體背除了前半部帶著綠色外,其他部分盡是褐色,有時甚至身體背面全為褐色而無綠色的部分,腹面則為黃色;而雌性蜥蜴除了體背均為綠色,腹面呈現帶有綠色調的白色外,體型也較雄蜥為大。採卵生方式生殖的梭德氏草蜥,每次可以產下卵4到11枚。
分布:
梭德氏草蜥是臺灣特有種蜥蜴,分布於15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山區,主要分布區為臺灣本島南部及蘭嶼。但是,在南投與花蓮也有零星的發現紀錄。
作者: 王緒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auter's Grass Lizard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Takydromus sauteri (Van Denburgh, 1909)
形態:
身體修長,舌頭明顯分叉,軀幹長最大可達6公分左右,尾長最大接近軀幹長的4倍,一般具1對鼠蹊孔,並有明顯的雌雄二型性,雌體背面由頭延伸至尾部皆為均一的翠綠或深綠色,其體型常較雄體大;雄體背面則除了綠色外尚雜有褐色,尤以尾部較為明顯,至於腹面則不論雌雄皆為帶綠色調之白色。
分布:
台灣特有種,以台灣南部較多,往北延伸南投及花蓮都曾有記錄,海拔高度由平地至1,000公尺左右,離島的蘭嶼亦有分布且數量較穩定。
生態習性:
日行性,常於森林邊緣的芒草上活動,夜晚亦常常見其於芒草或其他植物上休息,尾巴會自割,一窩約可產4~6顆卵;雌體具延遲受精之現象。
目:
T0000000608--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T0000000614--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科:
T0000000626--正蜥科(Family Lacertidae),Lacertids, True Lizards, Typical Lizard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梭德氏草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