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污泥消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ludge Diges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污泥消化是利用污水、污泥中無溶氧的環境下生育的厭氧菌作用,經液化、氣化過程分解有機物,謀求安定化,消滅病原菌、寄生蟲卵,達成安定化、固形物減量化。有機物可供為微生物之食物,複雜之有機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經由厭氧分解可成為簡單之穩定物質,如甲烷(CH4)與二氧化碳(CO2)。厭氧之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酸形成菌將複雜之有機物水解醱酵成簡單之有機酸。第二階段中,甲烷形成菌再將有機酸轉化成甲烷與二氧化碳,此時廢水達到穩定,厭氣消化作用完成。而污泥消化後之產物包括(1)氣體,主要氣體為甲烷與二氧化碳(2)浮渣(3)上澄液與(4)消化污泥。經厭氧消化之污泥,可達到下列之效果:(1)污泥量減為1/3~1/5。(2)污泥較容易脫水。(3)污泥臭味得以減少。(4)污泥中病源性生物可以死滅,達到衛生安全的目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污泥消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