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豹紋勾吻鯙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豹紋勾吻鯙
英文名: Enchelycore pardalis
描述: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吻部尖長。前鼻管細而長;後鼻管質地較柔軟、豎立,較前鼻管更大更長,有些個體的後鼻管上甚至出現分叉。上、下頜向口內側彎曲,許多大的尖牙外露。脊椎骨數124-129。鮮活時,魚體為朱褐色,周身遍布許多白色且具褐邊的圓斑,魚體腹側的斑點相連成較大且不規則的白色斑紋;體側另有許多深、淺褐色交錯的斑紋;眼睛的外膜略呈藍色。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法屬留尼旺,東至夏威夷、萊恩及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分布於東北部、東部、南部、小琉球及澎湖等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ragon Moray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Enchelycore pardali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7)
形態:
前鼻管細而長;後鼻管質地較柔軟、豎立,較前鼻管更大更長,有些個體的後鼻管上甚至出現分叉。吻部尖長,上、下頜末端向口內側彎曲,許多大的尖牙外露。鮮活時,魚體為朱褐色,周身遍布許多白色且具褐邊的圓斑,魚體腹側的斑點相連成較大且不規則的白色斑紋;體側另有許多深、淺褐色交錯的斑紋;眼睛的外膜略呈藍色。體長可達90公分,但一般常見的體長小於70公分。
分布:
西印度洋,阿曼;西太平洋,日本南方海域和夏威夷。在台灣見於基隆、南方澳、貓鼻頭、小琉球、澎湖等地海域。
生態習性:
棲息於珊瑚岩礁沿岸地區。性情凶猛,好食魚類。遇上潛水人員時經常張開大嘴威嚇入侵者。豹紋勾吻鯙從礁穴中露出色彩斑紋豔麗的頭部,加上其獨特的長後鼻管特徵,看起來很像傳說中的龍,因此也被俗稱為雞角仔鰻或龍鰻。
利用:
本種外形奇特漂亮,適合當觀賞魚用。在少數生猛海鮮店中可被發現。但因目前數量日趨減少,所以請審慎採捕,減少利用。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目: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亞目: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豹紋勾吻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