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高山白腹鼠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高山白腹鼠生長在寒冷的高海拔山區,毛皮有寒帶動物的特徵,特別的細密柔軟.毛色為背面灰黑,腹面乳白,沒有太多雜色,眼睛大而烏亮,鬍鬚很長的高山白腹鼠看來十分的有氣質. 棲地分布:高山白腹鼠是活躍於全台高山地帶的中型鼠,海拔2000公尺以上開始常見,偏好森林環境,推測可能經常上樹活動.
知識 1:
主要食物為葉片、種籽、嫩芽、地下莖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高山白腹鼠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中海拔﹝1000~2500公尺﹞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獸類知識單元
齒式: 1003/1003=16
中文科名: 鼠科
棲所環境: 森林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culturatus
中文綱名: 哺乳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趾式: 前五後五
拉丁亞綱名: THERIA
拉丁科名: MUR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獸類
拉丁屬名: Niviventer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
台灣分布地點: 北部
中文目名: 囓齒目
拉丁目名: RODENTIA
中文亞綱名: 獸亞綱
拉丁綱名: MAMMAL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高山白腹鼠
英文名: Niviventer culturatus
描述:
頭體長12~18公分,尾長14~22公分,體重78~100公克。眼睛大突出,吻端觸鬚多而長。身體背部灰黑色或石板色,毛質柔密,腹部為白色柔細短毛,故又有白腹仔(台語)之稱呼;尾較身體長,環節明顯,上部灰黑色,下部白色,末段有一截為白色。門齒及臼齒發達,善於啃咬及研磨,但犬齒與前臼齒退化消失。齒式:門齒1/1,犬齒0/0,前臼齒0/0,臼齒3/3;總齒數= 16。

分布:
分布於海拔1,600公尺以上之中、高海拔山區,棲息地類型廣泛,包括箭竹草原、針葉林、混生林、闊葉林、草生地、荒廢地等;常與台灣森鼠共域並存。</p>
作者: 鄭錫奇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ormosan White-bellied Rat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Niviventer culturatus (Thomas, 1917)
形態:
為台灣高海拔地區代表性的鼠類,屬中大體型,頭軀幹長10.5~13.4公分,尾長18.5~22.6公分,後足長3~3.5公分,耳長2.2~2.7公分,尾長比頭軀幹長,耳大而分明,體背呈鼠灰色,腹部為乳白色,背腹分界明顯,尾巴細長,尾基部3/4為鼠黑色,後端1/4部分和尾下部全為白色。
分布:
台灣特有種。
生態習性:
分布於台灣全省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森林與草原,主要 棲息於鐵杉,紅檜森林為主的森林下層;雜食性,主食是植物的嫩葉、芽、種子,或地下莖及高山箭竹,生活史資料有限。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囓齒目(Class Rodentia)
科:
鼠科(Family Mu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高山白腹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