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麋鹿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í lù
解釋:
  1. →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麋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í lù
解釋:
1.麋與鹿二獸的合稱。
2.動物名。偶蹄目鹿科,原分布於大陸地區北方草原與沼澤。肩高約一點一公尺,體長約二公尺,體重可達二百公斤。角甚長似鹿,尾似馬,蹄似牛,頸似駱駝。夏季體呈紅褐色,冬季呈灰褐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麋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ose, Elk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Alces alces (Linnaeus, 1758)
形態:
是鹿科動物中體型最大者,主要特徵為鼻吻寬大,長鬃毛,喉部下方下垂的皮摺,和雄鹿大型掌狀的角,最大的寬度記錄為204.8公分;夏季背部毛色從黑色、暗褐色、紅褐色到灰褐色都有,腹部和小腿顏色較淡,冬季毛色為灰色,小鹿為紅褐色,無斑點;頭軀幹長240~310公分,尾長5~12公分,肩高140~235公分,體重200~825公斤。
分布:
歐洲北部和高加索到西伯利亞東部和中國大陸東北部,阿拉斯加到美國東北部和科羅拉多州北部。
生態習性:
通常棲息在冬季有雪的雜林區,尤其是有柳樹、樺樹的潮濕地區,視力差,但聽覺與嗅覺佳,通常行走緩慢,但快跑時速可達56公里,且擅泳,整天會活動,但以晨昏為活動高峯,有些族群會有季節性遷移的情形,以小樹的莖葉和水生植物為主食,會潛入水中吃水生植物的根與莖,一天可吃19.5公斤的食物;族群密度介於每平方公里0.1~1.1隻,但有時局部地區的密度可高達每平方公里100~200隻,變異很大,個體的活動範圍約2.2~16.9平方公里;通常單獨活動或成小群聚居,生殖季雄鹿會彼此競爭與雌鹿交配的機會;9~10月為交配季,小鹿通常在隔年春天出生,雌鹿的發情週期為20~28天,懷孕期216~264天,一胎通常1~2仔,很少3仔,出生時體重約11~16公斤,2~3週後可吃植物,5個月斷奶,母鹿再次生殖時,會將前一年生的小鹿趕走,但小鹿可能會再回來和母鹿再在一起一段時間。雌雄鹿出生後第二年即可生殖,但通常4~12歲是生殖高峯,圈養狀況下壽命可超過27年。雖然長久以來作為狩獵動物,且族群分布曾一度縮減,但因經營得當,目前數量還算穩定。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偶蹄目(Order Artiodactyla)
科:
鹿科(Family Cererv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麋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