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波 - 教育百科
地 | |
震 | |
波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eismic wave |
作者: | 陳正興 |
日期: | 2002年12月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地震波係指在地球內部或沿地表傳播之振動波,當地震或爆炸發生時,其能量藉由介質之振動而往周圍傳播,隨距離之增加,其振幅逐漸減小,依其傳播方式主要可分為主波(primary wave)、次波(secondary wave)、雷里波(Rayleigh wave)及洛夫波(Love wave),前兩者存在於地球體內稱為體內波,後兩者僅存於地球表面附近,稱為表面波。主波簡稱為P波,介質之運動方向與波之傳播方向一致,造成介質之壓縮或拉伸,是為一種縱波,其在地殼岩石內之波傳速度約為5km/sec;次波簡稱S波,介質之運動方向與波之傳播方向相互垂直,造成介質受剪切作用,故亦稱為剪切波,在地殼岩石內之波傳速度約為3km/sec;樂甫波為沿地殼表面傳播之剪切波;瑞利波則為含有垂直及水平運動之表面波,介質呈倒退橢圓之運動,其波傳速度較剪切波為小。地震發生時,表面波隨距離之衰減率較體內波為小,其振幅較大,常為地震時造成災害之主要震波。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地震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earth wave, earthquake wave |
日期: | 2003年10月 |
出處: | 測繪學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因地震由震源引發之震波,依其傳播路徑可分為兩大類:(一)體波(body wave):可在地球內部傳播,依波動性質之不同分為P波(縱波)和S波(橫波)。(二)表面波(surface wave):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部界面傳播,主要分為洛夫(Love)波、雷利(Rayleigh)波。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地震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