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南蛇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南蛇
英文名: Ptyas mucosus
描述:
南蛇是一種大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260公分,稚蛇身體主要以黃綠色為主,背部有著許多黑色的點與淡色的斑,因而形成位在背部的不規則黑色與淺色橫紋。成蛇的全身雖然有著一致的橄欖綠色或黑褐色,與細紋南蛇有些類似,但身體雜有白色的斑塊與黑色小斑點,形成不規則的坡浪狀橫紋,上下唇各唇鱗的後方都有黑色邊緣,故形成嘴部上下的6、7條明顯黑色斑紋。南蛇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於夏季產卵,每窩可產卵6到14枚,孵化期約2個月,初生仔蛇全長約38至41公分。
分布:
南蛇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2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地區,以及金門、馬祖等地。此外,在中國西南和中南部地區、印度東部及東南亞也有其分布。
作者: 王緒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Ptyas mucosus (Linnaeus, 1758)
形態:
大型蛇類。體長可達2.8公尺。除了腹部之外,全體為深褐色,背鱗列數為17列。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中南及西南部、印度、東南亞。
生態習性:
分布於中、低海拔之開墾地與次生林。行動極為迅速,在遭受嚴重干擾又走投無路時,會做出強烈的反擊行為。日行性,卵生,每窩可產卵10~20餘枚。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科: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南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蟒蛇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南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