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齒魨 - 教育百科
三 | |
齒 | |
魨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三齒魨 |
英文名: | Triodon macropterus |
描述: 體圓柱形;腹鰭膜特大,呈扇形,極側扁;尾柄細長,平扁;吻中長;眼中大。上頜齒癒合,但在中央具一連合縫,下頜齒完全癒合,故呈三齒狀。每側各兩個鼻孔,鼻孔間有2個彼此極接近之圓形鼻瓣。全身佈滿粗糙小鱗。背鰭具二硬棘,但極微小,不易發現;除背鰭外,各鰭無硬棘;臀鰭完全位於背鰭後,具極大恥骨及極大腹鰭膜(ventral flap),無腹鰭;尾鰭叉型,為所有魨目中,唯一具有尾鰭前鰭條(procurrunt fin ray)者。體與各鰭黃色;腹鰭膜最上緣,身體中央有一約與眼同大之圓黑斑。 |
|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南非,東至印尼、菲律賓,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台灣主要分布於南部海域。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Triodon macropterus (Lesson, 1831) |
|
形態: 體圓型,側扁;全身佈滿粗糙小鱗;體黃色;在腹鰭膜上緣,近體中央有一如眼大的圓黑斑;體長可達40公分。 |
|
分布: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區。 |
|
生態習性: 喜棲息岩礁區的肉食性魚類,腹部似褶扇式,可以折疊,伸縮自如,當停止游泳時伸展腹部以利平衡及漂浮。 |
|
利用: 無經濟價值。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魨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
|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
|
亞目: 魨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
|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
|
科: 三齒魨科(Family Triodontidae),Three-toothed Puffer |
|
上科: 魨上科(Superfamily Tetraodontoidea)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三齒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