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聾 - 教育百科
聾 |
|
- 部首 耳
- 部首外筆畫 16畫
- 總筆畫 22畫
- 漢語拼音 ló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ó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óng |
解釋:
[名] 聽覺遲鈍或無法聽到聲音的症狀。《說文解字.耳部》:「聾,無聞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 [形] 1.聽覺遲鈍或聽不到聲音。如:「耳聾」。《宋書.卷五三.庾登之傳》:「不痴不聾,不為姑公。」 2.昏昧不明。《左傳.宣公十四年》:「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晉.杜預.注:「聾,闇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聽覺遲鈍或失去功能。如:「聾啞」、「震耳欲聾」。《說文解字.耳部》:「聾,無聞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國語.晉語四》:「聾聵不可使聽,童昏不可使謀。」 2. 昏昧不明、愚昧無知。《左傳.宣公十四年》:「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晉.杜預.注:「聾,闇也。」唐.孟浩然〈贈道士參寥〉詩:「知音徒自惜,聾俗本相輕。」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故為此語以曉之。」 |
|
注音: | ㄌㄨㄥ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聾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