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認知策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gnitive Strategies
作者: 劉威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個體在解決問題時,運用既有的知識經驗,以達到目的的一切心智活動統稱為「認知策略」。此詞的運用始於一九五六年布魯納(J.S. Bruner)等人,用以說明個體控制自身的學習、記憶及思考行為的能力。一般而言,認知策略的研究可分「學習與記憶的策略」及「問題解決的策略」兩部分。
  根據認知策略的研究範疇,可將認知策略分為以下四種:
  1. 注意力策略(attending strategies):由於外在環境的刺激太多,常人無法注意每個刺激,因此,對於眾多刺激,通常是選擇性地反應極少部分的刺激。同樣的,在短時間內,面對大量資訊時,就必須實行選擇性注意,只讓 「較重要」的資訊進入。所謂較重要的資訊,有時是學習者的判斷,有時則是素材本身的編排就有明顯的線索,來引導學習者的注意力,幫助學習者學習。
  2. 編碼策略(encoding strategies):編碼意指學習者在面臨一個新的訊息,可能是名稱、概念時,以不同的形式(具體到抽象),將訊息處理存於記憶的過程。
  3. 檢索策略(retrieval strategies):檢索策略與前述的編碼策略是相對的,編碼策略是學習者將資訊處理以存於記憶的策略,而檢索策略則是將存於記憶中的資訊,予以有效的檢索出來的策略。
  4. 解決問題策略(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許多概念及規則學習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在關鍵時刻能幫助個人做成決定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含如何去尋找問題的重點所在,構想可能的解決途徑,能記得嘗試錯誤過程,不再重蹈覆轍,並尋求其他更好的解決方式等。換句話說,這些自我控制的解決問題能力,即是我們思考的認知策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認知策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